引子
這篇文章其實我首先寫於博客英文版,原題叫作”Let』s face it: Airlines don』t want your loyalty anymore“,主要討論為什麼航空公司在不斷提升精英會籍要求的同時,削減會員福利。後來有讀者留言說希望在博客中文版也能看到類似的分析,所以這裡把中文版也寫出來,以供大家一起討論。如果想看原文,可以點擊上面的鏈接。中英文兩個版本不是一字一句的翻譯關係。

不,其實你並不受歡迎……
幾天前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宣布提升行政白金會員的消費標準(EQD),從每年消費12000美元增長到15000美元,相當於25%的增長。美聯航(United Airlines)在今年九月也對自己的會員保級進行了類似的調整,要想達到1K會籍,花費也是從12000美元上漲到15000美元。至此,美國三家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國航空、美聯航、達美航空——在最高級會員等級(需要邀請的Global Service和ConciergeKey除外)的要求上都達成了一致,目前都是15000美元。
此新聞一經發布,大部分人對AA表達了不滿,主要原因是雖然保級要求高漲,但會員福利卻並不與之匹配,加上AA本身糟糕的服務。但很可惜,我認為類似的抱怨是毫無作用的,因為航空公司其實並不care大部分常旅客博客讀者的感受。注意這不僅僅是針對美國航空一家公司,而是針對整個美國航空業。
換一個角度來說,我認為除非你是商務出行者,或者非常有錢,否則航空公司不在乎你的忠誠度。以下是我的論證。
航空公司賺的盆滿缽滿
在過去幾年,因為整體經濟形勢的走好,以及國際油價的走低,航空業整體日子過得不錯。這和2008年之後慘淡的航空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要知道在經濟危機之後,航空公司為了招攬生意可以推出所有機票雙倍定級里程(當然里程票除外)的促銷,這還不包括對於兩艙的額外獎勵和高級會員的加成。可以說彼時的航空業供大於求,因此航空公司需要提供額外的激勵來讓人們買機票坐飛機。哪怕是幾年前坐飛機都有可能是有正收益的,我們博客也有三篇Mileage Run的文章,分別針對AA,UA,以及AS(有一篇就是我寫的哈哈),但現在我們已經完全不提這檔子事了。
這原因就是航班裡程不再與距離掛鉤,而是由機票價格決定,這使得Mileage Run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航空公司引入會員消費的要求(XXX Qualifying Dollar),這則使得Status Run愈發困難。這背後其實是經濟的復甦,坐飛機出行的人越來越多,類似的慷慨促銷越來越少,最終需求開始超過供給,此時航空公司開始控制高級會員的人數,要不然大家都成了高級會員,這高級會員也就失去了意義。

那些年,我飛過的MR
正因經濟的轉好,美國航空的CEO Doug Parker在2017年說,美國航空「再也不會虧錢」了。雖然最近幾個月美國航空的股價一路走低,但這番話體現了美國航空管理層對於業內前景的看法。
航空業整體缺乏競爭
除了需求走高之外,今天的航空業和十年前的另一個區別在於航空公司的數量。這幾年我們目睹了幾個重大的合併:西北航空和達美,美聯航和大陸航空,全美航空和美國航空,以及最近的阿拉斯加航空與維珍美國。對於消費者來說可供選擇的航司變少了,雖然還不至於是壟斷,但美國航空業的寡頭壟斷局面已成事實。
以上針對的是全國的情況。更慘的是一個城市,很有可能一家航空公司具有近乎完全的壟斷,這是由於美國航空業的「Hub and Spoke」商業模式決定的。一個航空公司擁有幾個大的hub,例如亞特蘭大之於達美,休斯頓之於美聯航,達拉斯之於美航。因為這些航空公司擁有hub城市最好的起降時刻和最多的線路,因此住在這些城市的人往往被稱為「hub captive」,不得不飛某一家公司。從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來說,可能現在是航空業競爭強度最弱的時候。

美國境內 Hub 一覽。藍色:UA;綠色:AA;紅色:DL;黑色:mixed。
航空公司觀念上的轉變
一方面飛行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提供服務的航空公司數量在變少,最後的結果就是航空公司並不在乎你,除非你花費很多錢,對他們的利潤有顯著貢獻——要麼你是商務旅客,要麼你是土豪。這也不難理解,以前是航空公司求著人們,現在你愛飛不飛,總有人來飛,因此何必花費那麼大力氣來討好旅客呢?
因此高級會員的定級變得越來越難,會員福利越來越差(例如AA的行政白金以前有八張升艙券,現在只有四張)。實際上這是供求關係變化的後果,當供不應求時,價格就會上升。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司,航空公司理論上不需要太顧及乘客的感受,而本質上是需要為投資者負責。
我們該怎麼辦?
如果你的工作需要你每年飛很多很多,那沒啥辦法,時間寶貴,你住哪家hub就飛哪家吧,公家報銷無所謂。但我猜讀者大部分不屬於這種職業,工作上可能有少量飛行需求,更多飛行目的還是自己出去玩,那這種情況下我的建議是:
不要鎖死於某一家航空公司,不要迷戀高級會員。相反,擼信用卡!
另外,除非你能夠自然地達到高級會員,否則不要去做Mileage Run了。相反,把錢省下來,以後出行的時候直接買頭等艙的機票,這比獲取高級會員然後去賭博升艙要高不少。另外入門級會員會有一些福利,例如優先登機,免費託運行李,但這可以通過航空公司聯名卡實現。
我現在越來越發現,美國境內頭等艙航班的現金價格也不是那麼誇張,而且如果你有Chase Sapphire Reserve那就更妙了,可以以1.5 c/pt的價格來購買機票。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單程里程票是400刀(並不罕見哦),那麼實際消費的UR點數還不到27000點,還能賺取點數回血。相比之下,美國境內saver level的頭等艙也需要25000里程,還大概率沒里程票,因此我真覺得CSR應該是人手一張的神卡。

美國境內的頭等艙,偶爾直接掏錢買,也不是那麼可怕
而對於國際航班,我現在都用里程了,現在Amex MR,Citi TYP,Chase UR,Marriott各自有不少亮點頗多的轉點夥伴,總有一款適合你。唯一需要學會的就是耐心和一些技巧,因為里程票不一定任何時候都有——但多讀博客,你也能提升姿勢水平,國際機票全靠里程。
總結
當今航空業已經和十年前大不一樣:航空公司橫豎都是賺,因此大部分顧客的忠誠度其實對他們其實沒什麼用。航空公司想討好的是商務旅客和自己掏錢買高價機票的個人,但我想大部分博客讀者都不屬於這個類型吧(如果屬於的話我們做朋友好么🤣)。
結果就是,在下次經濟危機到來之前,航空公司真的可以為所欲為,而服務也會逐漸變成「比比誰最爛」。通常達美一馬當先,然後美聯航迅速跟進,最後由美航把事情做絕。以前Basic Economy是如此,這次會員消費要求是如此,下一次誰也不知道是啥。
最後以一個稍微有點跑題的小軼事來結束本文,也算基於自己的理論做出一個預測。幾周前在上海的時候我碰到了一個曾經在日本航空就職的空姐,席間大家聊起了2010年日航破產的事,她說當時有很多日本人在知道日本航空陷入困境之後,會主動購買高價的機票來支持航空公司,這是因為他們尊敬並且喜愛這家航空公司。而現在,美國航空公司已經無所謂消費者忠誠度了,只不過是吃住了消費者沒有別的選擇,但實際上是在作踐自己的品牌形象,砸自己的腳。但正所謂「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下一輪經濟走低的時候,相信沒有消費者會對航空公司感到惋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