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回國探親,還是假期遊玩,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在保證出行品質的情況下,花最少的錢。一般來說機票和酒店是最燒錢的,很大程度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來擼信用卡點數的原因——畢竟上千刀的兩艙機票,用幾萬分,也就是一到兩張開卡獎勵就能兌換到,簡直不要太爽。然而,有時候要麼是機票無法用里程兌換(無票),要麼是機票價格比較低,用點數當現金直接買更划算,這時知道如何選擇便宜的現金票省錢就很有必要了。
酒店的部分博客里有一篇很不錯的大數據文章,今天我來說說航空公司的票價規律。事先要聲明的是,我不是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也不是賣票的,也無法給出XX網站票價更低的建議。以下內容都是我前幾年MR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規律,其間既有美國國內航線,也有北美和亞洲之間的國際航班。雖然我以前主攻AA,但很多規則對於航空業而言都是相通的。
1. 基本原則
本文的中心問題是:為什麼機票貴/怎樣買到便宜機票,這兩者其實是一體的——知道了前者自然能實現後者。但要說明的是,便宜與否都是相對的。例如絕大多數情況下頭等艙機票從絕對值上來看就是貴,但相對而言,一千五刀以下的中美往返商務等於白菜價。所以本文說的都是相對意義上的便宜。
首先亮明核心思想,決定機票價格的兩點就是:
- 供求關係。
- 價格歧視。
航空業是一個明顯的寡頭壟斷的行業,但我們不需要知道過於複雜的理論,只需要了解兩點就好:第一,價格本質上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第二,對於壟斷者來說,他們會希望能從消費者身上榨取最大的收入。
因此,如果對航班的需求高,整體價格就高;如果你被航空公司認為是對價格不敏感、或是有剛需的人,你看到的價格就高。
2. 供求關係
即便航空業是寡頭壟斷,但除非是只有一家航司徹底壟斷某條線路(例如美國境內小農村到某家航司hub),一般而言供求關係仍然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體的價格走勢。
接下來,航班的供給基本是確定的,航空公司排好班之後很少臨時改表,因而可以理解成機票價格對於需求的響應很敏感。
什麼樣的時候需求少呢?對於商旅客而言,周中出行是比較少的,所以通常而言這時票價會低。
以下我們選擇一條經典商務航線,以金融中心紐約—科技中心舊金山的單程經濟艙機票為例,可以看見,兩周以外的價格最低谷出現在周二、周三這兩天,而最貴的往往都在周六周日和周一——這恰恰主要是商旅客出行的集中時期。
紐約和舊金山因為航司多,競爭激烈,所以票價偏低。如果我們看一個競爭不那麼激烈的市場,例如聖地亞哥—波士頓,直飛只有阿拉斯加和捷藍兩家直飛,因為往東海岸飛可以過夜,所以星期天出發的價格一定是七天之中最貴的:
顯然,如果時間允許,我們對於這樣的航班要主動避開。
另外一些常見的影響需求的事件包括:
- 寒暑假。大家寒暑假買機票回國應該有切身之痛。
- 全國性假期。例如感恩節,聖誕節,上班的人通常會利用這些法定節假日配上自己的年假出去度假,這段時期不論去哪,航班價格都貴得不行。
- 大型活動。大家去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就會發現,這價格怎麼上天了?例如前幾年的十二月初,美國各地去舊金山的價格就會因為AGU暴漲。CES會展、各種音樂節這樣的大型商業活動同理。
- 搜票。根據經驗表明,如果一天之中反覆查詢某一天機票的價格,價格會上漲……我們猜測是,航空公司收購了這些機票搜索引擎的部分數據,當發現某一天的航班被多次查詢後會微微提價。
3. 價格歧視之一:提前購票
這裡我們要回顧一下先前關於艙位的一篇文章,其實艙位除了確定里程累計比例、升艙優先順序之外,其本質還是一個實現價格歧視的手段。航空公司可以明目張胆地給不同艙位設置不同價格,然後通過添加種種限制條件,合法地把高艙位高價格的票賣給對飛行需求大、對價格不敏感、或者出行是剛需的人。
因此,即便前文所述的供求關係已經從宏觀上決定了票價的水平($500+和$1000+的區別),航空公司仍然有法子壓榨出最後一點利潤,能賺你$500就不賺你$499。
第一種最常見的手法叫「Advanced Purchase Requirement」——提前購票。不同航司可能有不同的描述語言,但本質原理都是說,商旅客通常行程不確定,往往在臨行前幾天才買票。而普通探親旅遊的旅客時間規劃得更早,這就是為什麼臨行前幾天的機票往往很貴的原因。例如我們仍然來看紐約到舊金山的單程票價,可以看見最低的價格都在兩周開外:
隨便選一個119刀的票價規則(可以通過ExpertFlyer查),會有這樣一段話:
Category 5: Advanced reservation/ticketing restrictions RESERVATIONS FOR ALL SECTORS ARE REQUIRED AT LEAST 14 DAYS BEFORE DEPARTURE OF EACH TRIP. TICKETING FOR DEPARTURE OF EACH TRIP MUST BE COMPLETED WITHIN 1 DAY AFTER RESERVATIONS ARE MADE OR AT LEAST 14 DAYS BEFORE DEPARTURE WHICHEVER IS EARLIER.
很明顯,這個價位的票必須在出發前14天訂好。在14天內,就算還有很多機票沒有售出,但這個價位(艙位)的機票已經買不到了,系統不管你是不是真正的商務客,就逼著你去購買價格更高的機票。
當然,另外一種情況就是熱門航線上隨著日期臨近座椅供給減少,那價格上漲也是很自然的事。這一點常飛Southwest的朋友應該有體會,臨出發前機票價格非常高,查賣票情況,真的是連全價票都所剩無幾。
那提前多久才是購票的最佳時間點呢?很遺憾,這是一個世紀難題,我不知道準確答案,只能模糊的說美國境內航班出發前2-8周比較低。八周是航空公司陸續放出低價票艙位的時間點,14天是低價票提前購票限制的時間點。
國際航班的變化更受到周期性的淡旺季影響,淡季我在出發前五天也能買到往返不足600刀的往返,可見被逼急了航空公司真是什麼便宜的票都能放出來。旺季航班通常早點下手不會錯,熱門航線低艙位的票本來就少,一旦被買走航空公司就不放了。
以上都只是經驗之談,沒有一個明確的演算法。這是因為,對於機票需求的預測模型是航空公司盈利的核心,不會這麼容易讓旅客破解的。曾經有個網站做模型預測航空公司機票的未來走勢,可惜被微軟收購之後被雪藏。現在Google Flights也出現了類似的服務,大家可以試試,但也不要太相信他們家的模型。
4. 價格歧視之二:停留限制
在美國讀敏感專業的同學一定知道,每次回國簽證要下很大決心,因為一旦簽證被check,那後續的機票改期麻煩得很,偶爾買了個便宜票,改一下的價格比原票價還貴。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很自然的想法就是:先買單程,拿到簽證之後再買回程。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國際單程機票的價格往往遠超出往返價格的50%,例如我們選擇今年暑假,芝加哥到北京的票,去程為6月1號,回程為6月4號。AA和UA的往返價格都在1200刀左右。
接下來看6月1號的ORD-PEK單程,好傢夥,價格統統$800+。
再看看6月4號的PEK-ORD單程,直接逼近$1000了。
現在知道買單程有多坑了吧?價格幾乎接近往返票!在極端情況下,出現往返比單程便宜也不是不可能。究其原因,主要是航司在放票的時候增加了停留限制。通過ITA Matrix查詢這套票的詳規,可以得到的結果如下:
Category 6: Minimum stay requirements TRAVEL FROM INBOUND TRANSPACIFIC SECTOR MUST COMMENCE NO EARLIER THAN 3 DAYS AFTER DEPARTURE OF THE OUTBOUND TRANSPACIFIC SECTOR. AND - TRAVEL FROM TURNAROUND MUST COMMENCE NO EARLIER THAN 24 HOURS AFTER ARRIVAL AT TURNAROUND.
這個意思就很明確了,想要獲取這個低價票,必須老老實實待三天以上——這就是所謂的最少停留天數。如果回程選擇6月3號,價格馬上變成$1700+(恰好約等於兩段單程之總和)。如果只買單程,航空公司不知道你究竟會待幾天,等同於無法滿足最少三天的要求,所以就會給出沒有最少停留天數的艙位/票價,那自然也就貴了。
我們可以假想這樣一個情況,商務客去某地談判,沒有談成回程時間不定所以只買單程,這樣的人公費出行是剛需,航空公司不宰他們宰誰?
與之類似的票價規則還包括必須有「周末停留」,也即去程和回程之間必須相隔一個周末,其本質仍然是是價格歧視:商旅客通常不會在一個地方待太久,也很少度過一個周末。相反,如果是非商旅客(例如度假、探親的人)通常去某個地方的時間會很長,也無所謂周末前要回來,所以航空公司就通過票價規則中的停留要求,完成了價格歧視。
往返限制通常在國際航班上出現的比較多,美國大陸內部的航班因為已經公交化,現在基本上都沒有最少停留天數的限制了。
5. 價格歧視之三:直飛限制
商務旅行者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特徵是對時間敏感,能夠直飛就堅決不會轉機,因此航空公司會抓住這一點,狠狠地擼商務客,尤其是在臨近出發的時候。
下面是三月中旬某天美聯航紐約/紐瓦克—上海的單程經濟艙,可以看見兩次轉機的最便宜,一次轉機的稍微貴一點便宜,直飛的最貴,差不多是轉機票價的2.5倍!
6. 如何買到低價票?
上面說了很多票價變高的情況,其實接下來要怎麼做就清楚了:
- 第一,避免高峰期。對於中美航線來說,學生黨貢獻了經濟艙很大的一部分收入,所以通常來說是寒暑假之前為美中高峰,之後為中美高峰,這段時間不論周中還是周末都屬於高峰。對時間相對靈活的PhD同學來說,建議錯峰出行。
- 第二,關注deal。有很多網站會專門提供機票打折的deal(例如這裡和這裡),各大中英文博客偶爾也會發布一些bug票的信息(例如本站的這裡),航空公司一旦放出折扣票他們就會發布相關信息,你也可以免費訂閱他們的郵件提醒。
- 第三,更改出發點。航空公司有時候會針對某個市場推出很有力的折扣,例如東航之前有過宿霧(CEB)出發,1134刀到美國各航點的商務往返票(在上海轉機)!其背後的原因仍然是航司系統判定這些市場的需求低,所以價格便宜。又比如從開羅、突尼西亞出發的兩艙機票也都十分便宜,長期以來就是Mileage Run的聖地。但這個方法也不是沒有缺點,例如你要自己買一段到宿霧的機票,俗稱position flight,是否值得得看你自己了。
- 第四,提前購票。這個很明顯的,大部分低價票都有一個「advance purchase」的要求,以篩除商務客。美國境內的機票,起飛前2-8周買通常價格比較低,國際航線受淡旺季周期性影響更大。
- 第五,購買往返票。以達到「minimum stay」的要求。
- 第六,購買轉機票。以避免被系統認定為對時間敏感的商務客。
警告:以下購買機票的【奇技淫巧】本質上都是在欺騙航空公司的售票系統,做得太多可能會上航空公司黑名單,常旅客賬戶被殺!同時,航空公司可能會追究你的相關行為,根據你實際飛行的路徑重新計算價格,並要求你補足票價。本文對以下內容可能帶來的風險不負責任。
- 【奇技淫巧】第七,甩尾大法(throw-away-ticket)。這其實是欺騙航空公司的銷售系統,例如上面說過的紐約-舊金山是商務需求很大的航線,直飛價格很高。如果你輸入的目的地是俄勒岡的Eugene,因為紐約和Eugene之間的需求明顯會小很多,所以票價往往比直飛SFO要低不少。你要做的就是到達SFO之後棄掉下一程即可(別check-in行李)。
- 【奇技淫巧】第八,往返點互換(back-to-back)。前面說過航空公司有可能對停留天數以及周末停留有要求,如果某地我經常要去,理論上有一種辦法就是把目的地變成出發點。舉例說明,我接下來三個月,每個月的第一周要從紐約去香港,周一去周五回。這個很明顯是商務旅行客的模式,航空公司給我的票價必然會高。然而,如果我把航程設計成香港出發,目的地是紐約,這樣在航司看來,停留天數就變成了一個月,同時也滿足了周末停留的需求。對我而言,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再拼接成一張票即可。很顯然,航司對於這種票一眼就看出來了,弄多了封賬號分分鐘的事。
補充一下,很多同學對於第八點有疑問和擔心,我感覺是我的鍋,原文沒有說清楚:被殺全家的,都是利用back-to-back多次鑽航空公司票價規則漏洞的人。所以咱們留學生回國不用擔心,因為不論大家訂美中往返,還是買中美往返,最短停留和周末停留都滿足,頂多只是換了個出票market而已,這是不會被航司追殺的(要不然那些買埃及、突尼西亞出發MR的人都慘了)。以下是美國三大航司對於back-to-back的相關政策:UA(第31條),AA(搜back第二個就是),DL(在PROHIBITED PRACTICES里,第一個)。 - 【奇技淫巧】第九,隱藏城市(hidden-city)。這裡也是在欺騙航空公司的銷售系統,比甩尾大法還要再進一步。隱藏城市的原理是,通過在行程最後加入一段看似隨機的航班,大幅度降低整個機票的價格。因為需要猜測銷售系統的模型,所以這背後是一個巨大的黑箱,更多時候是要通過不斷摸索和實踐,得到的結果多數都是經驗性的,加之網上也有很多交流平台(如FlyerTalk),本文就不說了。
了解了以上一些原則之後,具體到哪裡買其實差別不大了,我自己通常用Google Flight搭配ITA Matrix來查。因為航空公司現在都希望客戶在自己的網站訂,以省去給票務的傭金,因此票務們能拿到的折扣其實你在網上自己也能找到。還有就是注意買票的時候別買盜賣的里程票,同時一定要以拿到票號為準,並最好查清楚艙位。
如果我們的時間被限定得很死,或是因為簽證check等原因只能先購買單程票,這時候就不得不考慮里程票了——但換個角度想,這不恰好是我們手中里程發光發亮的時刻么?
臨近出發,單程,直飛,航司系統認定你是對時間敏感的剛需商務客(所以給你賣的是W艙),完全就是待宰的節奏啊!可八百刀的中美單程經濟艙,35k UA就能拿下,是不是有一種賺翻了的感覺?!商務艙就更誇張了。
所以說里程賬戶裡頭留點救命分是很有必要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