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の紅葉狩り——2018感恩節攜親日本賞紅葉規劃篇

本博的讀者,很大一部分是在北美留學的學生們。在北美的大家,各種積攢點數,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出行的質量(比如說大家很固定的假期回國省親),一方面想必也是希望能夠同時有機會提升家人,尤其是長期支持自己的父母的出行水平。所以如何通過點數,合理規划行程,給家人帶來難忘的經歷,自然成了很多人考慮的問題。

今年年底感恩節假期的那一周,我將攜帶剛剛退休的媽媽前往日本,先在東京品嘗各種美食,隨後前往京都和媽媽一起賞紅葉。而我寫這篇博客,一個很大的目的,就是想通過復盤行程規劃的全程,從而給大家一個參考。

本博客我會詳細介紹我航班、酒店的預定,並且適當覆蓋兩個地區我住過的幾家酒店我的感受,供大家各種參考。


緣起

我上一次去京都已經是3年前年底假期。不過由於聖誕假期已近年末,京都主要有名的餐廳都已經關門放假(比如有名的菊乃井、吉兆等),比較可惜;同時更大的遺憾是京都紅葉巔峰已過,只剩下遍地殘葉,不免遺憾。所以我心裏面一直盤算著有機會在紅葉極盛的時候再去京都。

彼時清水寺已經只剩枯枝

很湊巧的是,京都一般每年直到11月底才到紅葉的極盛,和美國一年一度的全民假日感恩節恰好重合。而對於學生來說,通常學校在感恩節這周的周一開始就各種活動開始減少,所以很容易安排出一周左右的小長假。所以我就計劃今年年底去京都遊歷一番,順便去一下東京改善一下飲食。

同時,今年我媽媽恰好年紀到了退休。本著要和家人分享的原則,我就帶上了媽媽,也就有了這篇規劃攻略。


航班預定

美日來回

大家可以看到,這次旅遊最大的難點在於我跨太平洋這段:由於11月底寒假還沒有正式開始,所以對我來說前後移動1~2天都會對工作和行程帶來不小的影響。我的解決方案是在航司放票的時候就先佔上票,然後再做考慮。

目前來回美日出票主要有這麼幾個方式(我主要寫兩艙因為里程換經濟不是很划得來,尤其是在感恩節這個跨太平洋的淡季):

UA往返,自家商務140K,聯盟商務160K;自家頭等160K,聯盟頭等240K。允許Excursion perks添加一段停留。不過目前UA還有不少飛往成田的飛機商務是坑爹的老2-4-2……

NH往返,自家商務85K左右往返,聯盟95K。

AS出CX往返,商務100K,頭等140K;或者出JL往返,商務65K頭等150K。AS兩段各允許停留一次。

AC出星盟往返,商務150K,來回總共允許停留一次。

在我訂票的時候,NH出商務基本上是最划算的:那個時候美日來回YQ比較低。然後因為我關注機票比較早,可以充分利用NH同一個路線隨便改的規定,等NH放票然後鎖定。具體操作我在大溪地出票攻略上有所提及。

不過說了這麼多好處,這次我卻是用的另一家航司:Virgin Atlantic (VS)出的。一個緣由是去年年底MR轉VS時候有30%的bonus(目前也有這個活動);其次是因為VS幾乎出NH跨太平洋頭等最划算的方法:我最終花了120K,約等於93KMR,加上2000港幣的YQ,出了今年感恩節DC出發到達東京,最後返回紐約的全日空頭等。這次實際操作也說明了VS必須出往返的規定比較寬泛,只要往返跨大區即可。

全日空頭等找票小技巧:

  1. 東海岸的讀者如果對全日空的頭等有執念的話不妨關注IAD和IAH出發的兩個航班,這兩班相對紐約來說頭等上座率低點也比較好找頭等票。西海岸則是LA的頭等票比較多,但是單程只有10小時相對不是特別划得來。(走太平洋航線)
  2. 全日空提前330天必然放1張頭等2張商務;然後還有1張頭等2張商務只有自家的鑽卡可以兌換。隨後全日空會根據鑽卡兌換情況將給鑽卡那張頭等放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年中的時候全日空有時候會放頭等票),但是通常來說全日空不會last minute放出所有空位,所以全日空的頭等相對日航來說都會空很多。這一般也代表著全日空頭等一家出行會比較困難。至於全日空的商務,因為他家生意常年太好所以票也不怎麼好找。

 

中日來回

出完自己的機票之後,我接著開始給媽媽找機票。中日的機票方便很多:我家裡坐標021,正好在BA 7.5K經濟/15K商務可以單程日航的範圍內,很自然就給媽媽用BA出了對應的機票。考慮到媽媽年紀不小而且可能會有朋友要求買買買造成大量託運行李,所以給她出了商務往返。

帶家中長輩出遊,尤其是我這種從不同地方出發的,一個問題在於接機。所以我的目標是我自己的兩段都是來回成田,而上海-東京來回成田的JL航班都是從浦東出發。如果有讀者找到來回羽田(HND)的航班,需要注意上海虹橋出發。在BA引擎上強行填SHA,不選機場即可。

同樣類似的,北京的讀者可以選擇BA10K/20K的兌換比率出JL。而華南的朋友可以選擇用AS出類似HKG-NRT-CAN的路線。由於香港和大陸在IATA屬於不同地區,因此完全可以經停日本;然後AS允許單程一個停留,就變相用一個單程出了往返日本的機票,AS商務出這條應該是22.5K。類似的還可以出PVG-NRT-HKG再自己15K BA補一個HKG-PVG這樣實現40K商務艙飛2個地方玩兒。

至於日本境內,比較方便的方法是坐新幹線,直接市中心到市中心,就是價格稍微貴了點兒。好處是異常靈活,基本上隨到隨走。


酒店預定

東京

博客裡面用各種積分里程兌換東京的酒店體驗已經不少,我自己也寫過東京柏悅的套房體驗。 下面簡單列一下幾個常見的在東京兌換的酒店:

  • Hyatt:東京柏悅、東京安達仕、東京君悅、東京銀座Hyatt Centric、東京凱悅
  • Hilton:東京康萊德
  • SPG:王子畫廊豪華精選
  • 萬豪:東京麗思卡爾頓、櫻花王子Autograph、銀座萬怡、東京站萬怡
  • IHG:三家洲際:ANA,品川和東京灣

對於攜帶旅遊來說,我個人感覺酒店的「體驗」成分不是很濃。中國的遊客大多數都是持有「來了就一定要多走走」的心態,所以在酒店裡面不會有很多停留。而對於父母一輩來說,在東京必須去打卡的景點一般就是銀座;而類似表參道、六本木、淺草寺等屬於去了也不錯的那種;新宿對於父母輩來說其實更多的屬於買買買,但是本身並不構成很大的吸引力。至於秋葉原和品川,還有很多人喜歡去朝聖的築地市場,基本上就是去獵奇了?

所以我個人認為選擇在東京的酒店最重要的就是地理位置:離銀座越近越好;而銀座本身有銀座線丸之內線等好幾條地鐵經過,出行也非常方便。所以我個人來說帶父母玩,不考慮會員福利的話,最推薦的應該就是位於銀座六丁目的東京銀座Hyatt Centric。銀座萬怡也在附近但是酒店本身比較老舊兌換級別還比較高(老萬豪Cat8)顯得不是很划算;而東京安達仕位於虎門站步行10分鐘距離的位置,到銀座換地鐵也非常方便(Hyatt真愛粉無誤),缺點是點數要求高(25K Hyatt)外加周末積分房非常難訂;東京站萬怡離京橋站非常近,走去東京站大丸買買買也是異常便利,就是人員來往比較多離銀座偏偏有那麼一點點距離……

東京安達仕絕景:Rainbow東京塔

同樣的,東京康萊德樓下就是地鐵汐留站,也是非常方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地鐵站非常大,從酒店走去真正的地鐵站大概需要15分鐘的樣子;對於積分黨來說,80~95K希爾頓其實我覺得兌換還行,但是有時候BAR400左右用FHR疊加希爾頓的感人回血也是不錯的。君悅和麗思都在港區的六本木之丘和東京中城,雖然地理位置對於東京來說非常優越,但是其實出行並沒有那麼方便就是了。不過港區本身是東京高級餐廳匯聚之地,如果是吃貨的話可以考慮前去入住。

間人蟹@麻布幸村。日本海冬季的風物詩是必須品嘗的神品。餐廳離六本木之丘不遠,可以行走到達。

IHG的三家洲際,我個人感覺ANA洲際位置比較優越,離六本木一丁目站和虎門站都基本還是步行可達,但是據說比較老舊;東京灣洲際去台場比較方便,不過帶父母往那個方向去意思不是很大。Again我不是很推薦品川洲際因為實在覺得帶爸媽往那個地方去不是很有意思。

對於帶父母來說,上面幾個酒店中其實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東京柏悅:雖然酒店本身素質非常優秀,但是位置基本上是硬傷:從新宿站走去酒店需要20多分鐘的樣子;酒店周圍除了都廳觀景台也沒有像樣的景點。一般帶家人也不會去New York Bar泡吧是吧……

富士山@東京柏悅

對於土豪來說,東京其實我個人最推薦的是東京半島:酒店後門直通丸之內線,走去最繁華的銀座四丁目也是10分鐘的路程,路上還有電器店買馬桶墊(笑)。其他幾個FHR上的酒店基本上也在丸之內到東京站沿線,都是地理位置優越的所在,可能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

經濟型的選手來說,其實我反而會推薦東京凱悅:相對東京柏悅來說東京凱悅離新宿站近了不少,位置不錯。一晚12K Hyatt積分也是不錯,現在開一張Hyatt卡可以住5天快一周了……

不過這次又要讓大家失望了,雖然我上面極力反對了東京柏悅,但是這次我還是定了3晚東京柏悅。一個很大原因是東京柏悅有雙床標準套房可以供套房券升級,我一個男生帶媽媽非常方便; 然後我也確實想去New York Bar無病呻吟一番……實際成本90K Hyatt+套房券。

京都

相對東京來說,11月底紅葉季的京都酒店基本上是火爆到恐怖的程度。比如博客中提到的京都翠嵐豪華精選,現在(2018年7月底)整個2018年10-11月積分房的畫風是這樣的:

Westin好一點,C+P的畫風是這樣的:

這兩張圖也從側面印證了感恩節這一周去京都玩是非常好的選擇?

京都本身城市不大,所以可以供積分黨選擇的也不多,只有這麼幾家:

  • Hyatt:京都凱悅
  • SPG:翠嵐豪華精選、京都麗思、京都Westin
  • IHG:京都皇冠假日

整個京都的景點布局如下。藍點代表上面列出的酒店,然後紅點是常見去遊玩的景點。

最左邊的小藍點是翠嵐豪華精選,可以看到其實除了嵐山以外翠嵐其實不是非常方便。所以我一般推薦定右邊幾家。由於京都本身中心區域不是很大外加有便利的公共交通,所以反而顯得位置沒有特別大的區別。

至於二條城旁邊的皇冠假日,基本上屬於常年滿房賣給旅行社的節奏,兌換不用想。所以能夠且值得兌換的也就京都麗思、威斯汀和凱悅三家。

這三家目前京都麗思屬於Tier 5,兌換為70K萬豪;威斯汀12K SPG,凱悅則是20K但是不接受套房券升級。

從交通便利程度來說,京都麗思和凱悅比較佔便宜:兩者都離鴨川(南北走向的河流)比較近,而沿著鴨川有一條地鐵可以連接南北沿線的各個景點(紅點也是沿著這兩點比較密集)。同時這些地鐵也一路往南延伸可以到南邊一個著名景點:稻荷伏見大社。大社的千本鳥居非常有名,藝伎回憶錄都曾在裡面取景。

千本鳥居@稻荷伏見大社

相對來說,麗思屬於新建的豪華酒店,在設施上自然非常優秀,目前70K萬豪(或者新表後臨時的60K)也是性價比極高。而京都凱悅就相對老了一點——雖然在四季麗思和翠嵐開門前京都凱悅幾乎可以說是整個京都最佳西式酒店。在楓葉季(京都一年旅遊最旺的時刻)升級幾乎沒有可能,所以如果追求舒適的話京都麗思可以說是兌換不二的選擇;而京都凱悅20K Hyatt的價格則更低,如果只考慮一個積分免費住宿而不追求頂級的住宿體驗的話也未嘗不是一個好選擇。

冬日的鴨川

京都凱悅每天下午在酒店大堂都會有舞伎表演

而京都威斯汀的位置相對前兩家就比較偏遠:位置在東山腳下,交通相對不是非常便利。但是酒店一個地理位置特點在於其離哲學之路的起點不遠。哲學之路是京都一條小道,本身是春季賞櫻和秋季賞楓葉的名勝;東山也是如此。哲學之路的盡頭是一個相對不怎麼有名但是枯山水非常贊的銀閣寺。

紅豆@哲學之路

正在砌枯山水的工人@銀閣寺

當然去京都玩,如果光住西式連鎖酒店通常會覺得比較沒意思,所以我同時也關注了一下日式旅館。京都日式旅館最有名的是御三家:俵屋、柊家和炭屋,但是很可惜在我關心預定的時候這三家在楓葉季已經完全sold out。

隨後我注意了tripadvisor,發現了京都居然有一家日式旅館在羅蘭夏朵旗下,叫做要庵西富家。這家旅館本身的餐廳是米其林1星,提供傳統的京懷石料理。而酒店本身提供一泊二食(晚飯+早飯)的套餐,自然需要體驗。

住這種小型的酒店一個不大好的地方在於通常沒有待遇保障,基本上就是看錢入住,當然會讓羊毛黨不爽。不過Visa Infinite本身提供一點羅蘭夏朵的小小福利,可以通過CSR或者麗思卡獲得。


帶爸媽在日本玩(chi)什麼

由於我這次賞紅葉主要目的地是京都,外加在東京改善伙食,所以在兩地吃各種好吃的自然是很大的重點。

東京

對於家人來說,東京可能更多的是買買買吃吃吃+一些打卡型旅遊景點(東京塔等)。就如同前面我說的,住宿以儘可能靠近銀座為佳。

值得一提的是東京的米其林餐廳確實優秀:個人感覺比紐約的很多米其林餐廳要好吃的多,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前往。不過年紀比較大的人一般不喜歡吃生冷的所以有名的壽司之神其實可以不去,反而倒是幾個吃會席料理的,比如上面提到的麻布幸村,還有博客裡面提到過的山田屋,都是很適合帶家人去吃的餐廳。

蟹肉炊飯@麻布幸村

還有值得一提的就是東京三個神之一的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的是山居。天婦羅總是熱菜更加適合中國胃一點,不過相對來說口味沒有會席料理這麼驚艷。

親民點的,有吃牛肉壽喜燒的淺草今半,午飯的牛肉便當2000日元一位,正宗日本和牛。還有的就是日本的各類水果,比美帝強太多。在銀座三越路口斜對面有一家賣帶著草莓心的大福,超級好吃。

 

京都

京都給大家通常的感覺就是這個寺那個廟的,這句話說對也不對:京都確實主要名勝都是各個佛教寺廟,對於我們來說通常看不出門道;但是同時京都的寺廟本身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值得大家細心品味遊玩。

平安神宮的巫女

京都在吃上,主要是京懷石或者會席料理。除了前面提到的米其林一星以外,還有未在、吉泉、菊乃井等等,甚至包括一家蛋包飯網紅店Kichi-Kichi(視頻戳這裡),大家可以各取所需。至於遊玩本身,京都本身並不大,而且交通非常發達,只要是按照上面攻略住在地鐵沿線通常沒有太大困難。

同時京抹茶也是非常好吃的:除了日式和果子外,日本人也成功將抹茶與西式點心結合,做出了好吃的抹茶洋果子。

清水寺出來就有很好吃的抹茶點心店

同時,在京都的錦市場,除了吃吃喝喝外還可以買到很多日本的小鹹菜什麼的,買點回家拌飯吃自然是很好吃的。

對於第一次陪家人去京都的同學,除了必須打卡的金閣寺外,我個人十分建議去稻荷伏見大社看看:畢竟那麼多紅色的鳥居,怎麼拍照片都好看啊!

稻荷站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想陪家人去日本遊玩的同學一個參考!(小學生作文既視感……)


若喜歡本文,別忘了給個五星好評哦!

[Total: 14   Average: 3.9/5]
Disclaimer: The responses below are not provided or commissioned by the bank advertiser. Responses have not been reviewed, approved, or otherwise endorsed by the bank advertiser. It is not the bank advertiser's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all posts and/or questions are ans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