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過去的一兩周出了不少大新聞,有好有壞。到了周末不妨輕鬆一下,我和大夥一起分享一次非常獨特的飛行經歷。
說起南極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遙遠和純凈,的確,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塊沒有人類永久居住地的大陸,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最後一塊凈土。但實際上南極有大量的科研活動,包括除了大家能夠想到的生態學研究之外,南極對於氣候學、氣象學、宇宙學也有重要意義。考過GRE的同學不知是否還有印象,一篇GRE閱讀題就是說南極的Vostok冰芯記錄了過去42萬年地球的氣候信息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水平,我現在做的就是類似研究。
15年底到16年初,我有幸作為科學工作者搬磚工參加了一次南極科考,任務是採集冰芯。我想掌握這樣挖掘的技能還是有用的,例如以後可以去挖掘機學校當發考題也說不定。
Contents
1. 新西蘭—南極往返
去南極有兩種辦法,坐船和坐飛機,例如花$8,000左右即可從阿根廷出發,乘坐商業游輪前往南極半島。但因為我們前往的是東南極冰蓋上的McMurdo科考站,所以需要從新西蘭出發,乘坐大約四個小時的飛機。
飛行旅程始於基督城,CHC機場有個單獨的南極航站樓,裏面沒lounge,就不發了……和民航不同的在於需要給人和行李稱重,然後再過安檢。之後再由大巴運送到飛機前面,去程乘坐的是波音的C-17 Globalmaster III。
雖是軍用飛機,但也有兩艙——經濟艙和貨艙。經濟艙和咱平常坐的民航飛機經濟座椅一樣,但它們是VIP座,專屬要客和權貴,像我們這種磚工自然只能待在貨艙了。因為不能發機艙內圖,我來手繪一下,人面對面坐在飛機兩側,中間的空間全部是貨物。
雖是比經濟艙還低一檔貨艙,但也是有午飯的。
由於不可描述的原因,機艙內部的照片不能發(也沒啥好看的),但機艙外面隨便,而且景色從不讓人失望。

南大洋

橫貫南極山脈
四個小時之後降落在一望無際的冰原之上,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C-17沒有掛滑雪板,純靠輪胎降落。加上四個引擎的推力反向器,它可在不到一公里長的簡易跑道上着陸。C-17的確是美帝空軍戰略戰術運輸的一哥。
回程則是體驗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C-130 Hercules高寒版,C-130的內部和C-17相類似,但要更窄一些。
和普通的C-130區別在於,加掛的燃油箱和滑雪板。
出於類似的原因,C-130機艙內部的照片也不能發,故在此略過。因為C-130是螺旋槳飛機,從南極回新西蘭的旅程長達7小時,簡而言之就是在飛機上睡了又睡。直到降落、被大巴接走、入境、取行李、過海關。

阿聯酋航空的77W,執飛DXB-SYD-CHC,這條線有時也會用380飛
2. 南極內陸飛行體驗
我們從新西蘭飛抵McMurdo之後,先在科考站度過了一周的時間,大概就是學習各種機械設備的使用,以及突髮狀況時如何在野外存活。

南極的晚霞——和朝霞無縫轉換
完成各種學習之後,接下來就要飛往野外了。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們來到了一塊平坦的冰原,也就是我們的機場Williams Field。機場建在冰架之上,腳下是建立在岩層上的厚厚冰層,因此不用擔心會隨着海水飄動(理論上足夠厚的海冰也是可以起降飛機的),每天都會有鏟雪車定時鏟雪確保表面平坦光滑。

遠處是南極第二高的火山,也是地球最南端的活火山——Mt Erebus
這荒郊野嶺的機場自然沒有航站樓,大家從車上下來就直接到了飛機旁邊。

當天座駕——DHC-6 “Twin Otter”
三下五除二地把行李扔上了飛機之後,我們坐在後排的座椅上,二話不說準備起飛。沒有CC送水,沒有安全須知,駕駛員吼了一聲「安全帶都給我系好」就出發了。

在這光滑的地上摩擦~摩擦~
起飛之後先向北飛越南大洋上的一片海冰,之後再調轉方向,向西飛行。
平飛之後大家果斷解開安全帶,開始近距離欣賞窗外的景色。
不知道大家對《三體3·死神永生》裏面的一小段詩有無印象:我看到了我的愛戀/我飛到她的身邊/我捧出給她的禮物/那是一小塊凝固的時間/時間上有美麗的條紋/摸起來像淺海的泥一樣柔軟。眼前所見正像是凝固的時間,也應了那句「冰是睡着的水」。
因為在山區飛行,所以還能見到冰川與山脈相互作用的產物,例如下面大片的「藍冰區」,成因就是表面的積雪被風剝離,深層的結晶態的冰暴露了出來。
見此,忍不住來了一個自拍。
還有一段飛行視頻送上:
我們逐漸接近目的地,不得不說我們的飛行員有特殊的降落技巧,在一片荒野之中硬是能找出一條可以降落的跑道。
最終,我們抵達了另一片荒無人煙的冰原,方圓百里內目測就我們幾個人是唯一活的動物。在野外的七個星期里我們看到的唯一野生動物是幾十公里開外的一隻鳥。

後期前來補給的飛機,很難想像駕駛員如何知道這裡足以降落的……直覺?
3. 南極生活
南極生活的第一步就是擼起袖子搭帳篷,不到半天時間營地便初見雛形(這是後來拍的)。
上圖最右邊帳篷的是廁所,中間兩個是卧室,左側的長帳篷是廚房和生活區——裏面一做飯就容易煙霧繚繞。最終,身為中國人的我完美展現了做菜這一種族天賦,辣椒炒肉爽的美國人不要不要的。
剛開始的幾天大家新鮮感還未散去,天氣也格外的好,一切都看起來很美好……
然而並非永遠如此。不久之後我們經歷了一場長達一周的風暴,下面這段視頻裏面能見度大概十米。只能感慨搬磚生活不易,差不多是快把命搭上的節奏😂。
正因天氣如此惡劣,我們自學成才,挖出了一條通往廁所的道路。

挖掘技能滿分
與此同時,我們也從長城中得到靈感,於是「build a wall」!
閑暇時間我們的娛樂生活就是騎着冰摩托亂跑,我們營地里的老司機還給我們展示了冰上摩托漂移,不能更6。
營地的一側是廣袤的冰原,從這裡走出去上千里景色都不變樣。這種失去參照物而帶來的迷失感簡直要命。

正在測量冰層厚度的老司機,背後是無盡的冰原
好在另一側是山地,地形起伏使得景色和可玩性都很高。

敢不敢從左邊滑下去?
地質學家出身的老闆自然也不會放過近距離考察岩石的機會,他經常跟我們談起當年在納米比亞挖礦採集岩石的故事。
也的確,我們在山巒之間發現不少煤,佐證了南極並非一直被冰雪覆蓋,而是有植物的。
當然,作為磚工,更重要的事情是——拍照!
上面的幾張都是最後幾天收工之後的娛樂生活,之前的生活就是拼了命工作,多採集些樣品——畢竟這個領域是樣品為王,誰有樣品誰就有數據,也就有paper和更多的funding等等。作為結尾,奉上一張我們辛勤挖掘的工作照,而且是高寒特種作業。那麼問題來了,挖掘機技術哪家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