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飞行体验——C-17/C-130/DHC-6的南极之行

大家好,过去的一两周出了不少大新闻,有好有坏。到了周末不妨轻松一下,我和大伙一起分享一次非常独特的飞行经历。

说起南极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遥远和纯净,的确,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块没有人类永久居住地的大陆,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最后一块净土。但实际上南极有大量的科研活动,包括除了大家能够想到的生态学研究之外,南极对于气候学、气象学、宇宙学也有重要意义。考过GRE的同学不知是否还有印象,一篇GRE阅读题就是说南极的Vostok冰芯记录了过去42万年地球的气候信息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水平,我现在做的就是类似研究。

15年底到16年初,我有幸作为科学工作者搬砖工参加了一次南极科考,任务是采集冰芯。我想掌握这样挖掘的技能还是有用的,例如以后可以去挖掘机学校当发考题也说不定。

1. 新西兰—南极往返

去南极有两种办法,坐船和坐飞机,例如花$8,000左右即可从阿根廷出发,乘坐商业游轮前往南极半岛。但因为我们前往的是东南极冰盖上的McMurdo科考站,所以需要从新西兰出发,乘坐大约四个小时的飞机。

飞行旅程始于基督城,CHC机场有个单独的南极航站楼,里面没lounge,就不发了……和民航不同的在于需要给人和行李称重,然后再过安检。之后再由大巴运送到飞机前面,去程乘坐的是波音的C-17 Globalmaster III。

虽是军用飞机,但也有两舱——经济舱和货舱。经济舱和咱平常坐的民航飞机经济座椅一样,但它们是VIP座,专属要客和权贵,像我们这种砖工自然只能待在货舱了。因为不能发机舱内图,我来手绘一下,人面对面坐在飞机两侧,中间的空间全部是货物。

虽是比经济舱还低一档货舱,但也是有午饭的。

由于不可描述的原因,机舱内部的照片不能发(也没啥好看的),但机舱外面随便,而且景色从不让人失望。

南大洋

横贯南极山脉

四个小时之后降落在一望无际的冰原之上,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C-17没有挂滑雪板,纯靠轮胎降落。加上四个引擎的推力反向器,它可在不到一公里长的简易跑道上着陆。C-17的确是美帝空军战略战术运输的一哥。

回程则是体验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C-130 Hercules高寒版,C-130的内部和C-17相类似,但要更窄一些。

和普通的C-130区别在于,加挂的燃油箱和滑雪板。

出于类似的原因,C-130机舱内部的照片也不能发,故在此略过。因为C-130是螺旋桨飞机,从南极回新西兰的旅程长达7小时,简而言之就是在飞机上睡了又睡。直到降落、被大巴接走、入境、取行李、过海关。

阿联酋航空的77W,执飞DXB-SYD-CHC,这条线有时也会用380飞

 

2. 南极内陆飞行体验

我们从新西兰飞抵McMurdo之后,先在科考站度过了一周的时间,大概就是学习各种机械设备的使用,以及突发状况时如何在野外存活。

南极的晚霞——和朝霞无缝转换

完成各种学习之后,接下来就要飞往野外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来到了一块平坦的冰原,也就是我们的机场Williams Field。机场建在冰架之上,脚下是建立在岩层上的厚厚冰层,因此不用担心会随着海水飘动(理论上足够厚的海冰也是可以起降飞机的),每天都会有铲雪车定时铲雪确保表面平坦光滑。

远处是南极第二高的火山,也是地球最南端的活火山——Mt Erebus

这荒郊野岭的机场自然没有航站楼,大家从车上下来就直接到了飞机旁边。

当天座驾——DHC-6 “Twin Otter”

三下五除二地把行李扔上了飞机之后,我们坐在后排的座椅上,二话不说准备起飞。没有CC送水,没有安全须知,驾驶员吼了一声“安全带都给我系好”就出发了。

在这光滑的地上摩擦~摩擦~

起飞之后先向北飞越南大洋上的一片海冰,之后再调转方向,向西飞行。

平飞之后大家果断解开安全带,开始近距离欣赏窗外的景色。

不知道大家对《三体3·死神永生》里面的一小段诗有无印象:我看到了我的爱恋/我飞到她的身边/我捧出给她的礼物/那是一小块凝固的时间/时间上有美丽的条纹/摸起来像浅海的泥一样柔软。眼前所见正像是凝固的时间,也应了那句“冰是睡着的水”。

因为在山区飞行,所以还能见到冰川与山脉相互作用的产物,例如下面大片的“蓝冰区”,成因就是表面的积雪被风剥离,深层的结晶态的冰暴露了出来。

见此,忍不住来了一个自拍。

还有一段飞行视频送上:

我们逐渐接近目的地,不得不说我们的飞行员有特殊的降落技巧,在一片荒野之中硬是能找出一条可以降落的跑道。

最终,我们抵达了另一片荒无人烟的冰原,方圆百里内目测就我们几个人是唯一活的动物。在野外的七个星期里我们看到的唯一野生动物是几十公里开外的一只鸟。

后期前来补给的飞机,很难想象驾驶员如何知道这里足以降落的……直觉?

 

3. 南极生活

南极生活的第一步就是撸起袖子搭帐篷,不到半天时间营地便初见雏形(这是后来拍的)。

上图最右边帐篷的是厕所,中间两个是卧室,左侧的长帐篷是厨房和生活区——里面一做饭就容易烟雾缭绕。最终,身为中国人的我完美展现了做菜这一种族天赋,辣椒炒肉爽的美国人不要不要的。

刚开始的几天大家新鲜感还未散去,天气也格外的好,一切都看起来很美好……

然而并非永远如此。不久之后我们经历了一场长达一周的风暴,下面这段视频里面能见度大概十米。只能感慨搬砖生活不易,差不多是快把命搭上的节奏😂。

正因天气如此恶劣,我们自学成才,挖出了一条通往厕所的道路。

挖掘技能满分

与此同时,我们也从长城中得到灵感,于是“build a wall”!

闲暇时间我们的娱乐生活就是骑着冰摩托乱跑,我们营地里的老司机还给我们展示了冰上摩托漂移,不能更6。

营地的一侧是广袤的冰原,从这里走出去上千里景色都不变样。这种失去参照物而带来的迷失感简直要命。

正在测量冰层厚度的老司机,背后是无尽的冰原

好在另一侧是山地,地形起伏使得景色和可玩性都很高。

敢不敢从左边滑下去?

地质学家出身的老板自然也不会放过近距离考察岩石的机会,他经常跟我们谈起当年在纳米比亚挖矿采集岩石的故事。

也的确,我们在山峦之间发现不少煤,佐证了南极并非一直被冰雪覆盖,而是有植物的。

当然,作为砖工,更重要的事情是——拍照!

上面的几张都是最后几天收工之后的娱乐生活,之前的生活就是拼了命工作,多采集些样品——毕竟这个领域是样品为王,谁有样品谁就有数据,也就有paper和更多的funding等等。作为结尾,奉上一张我们辛勤挖掘的工作照,而且是高寒特种作业。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机技术哪家强呢?


若喜欢本文,别忘了给个五星好评哦!

[Total: 14   Average: 4.7/5]
Disclaimer: The responses below are not provided or commissioned by the bank advertiser. Responses have not been reviewed, approved, or otherwise endorsed by the bank advertiser. It is not the bank advertiser's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all posts and/or questions are answe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