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缘起于作者群里有人想给车换一下机油,遂开始研究有何优惠方式。非常认真地讨论了各种可能的办法,非常曲折,我不是很懂车所以没太记住。但最后有人忍不住跳出来说,这种一年最多两次的消费,任何店里单次也并不贵,有必要费那么大劲想得这么深刻吗?至于这点我倒是可以理解的:玩信用卡久了,会忍不住任何消费都寻求最低价的方式,我们暂且把它称作 “追求最优解的情怀”。
今天就想来有关这个现象聊个五毛钱的。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消费方式。有壕去名品店买东西都不看价格,有的人去超市也要带一堆 coupon。我们暂且只讨论两种和这个博客的读者更相关的消费思维。一种称作 “正常模式”,只有买大件的时候才会想一想有什么折扣(譬如博客讨论过的如何最优惠买 iPhone);另一种称作 “最优解模式”,就是上文所述任何消费都会想一想。
我感觉不玩卡的一般人也许都是正常模式,玩卡的人里也有坚持日常消费一卡流(譬如装逼一级棒的栗子)。但在本博客的读者群里大概是后者会多一些?也不是说一定要每一笔消费都考虑一下最优解,但基本上大家都会慢慢养成习惯,某一类消费(外出就餐、加油等小类)渐渐习惯用某张特定的卡。属于这一类的轶事譬如:和同学或朋友聚餐,结账时抢着付钱,想尽办法用 CSR 或者是正在做开卡的卡;教 LD 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卡,被白眼无数遍后决定给其一张栗子一卡流算了;LD 逛街的时候跟在后面,不停地检查 MPX 看有没有可以用的商家礼卡,有的话就在结账前提前买好相应数额(不过这样退货就比较麻烦哦)。
我感觉最开始玩卡的第半年开始到第一年末尾,特别容易陷入这种追求最优解的情怀。这会儿你对各种卡的返现和好处比较了解了,又比较热衷计算这些回扣,自然什么都喜欢算一算,还颇有成就感。但在至少玩卡两年以后,我以为大部分人渐渐会从这个坑里走出来,回到这两种模式的中间状态:有特定的三四张卡满足各种消费;正在做开卡的卡除外——一般大额消费就会想到要去新开张卡吧?如果我们搞个活动来调查大家钱包里放什么卡,就能知道这个信息的分布。譬如网购用 AT&T,其他一卡流用 SPG,不收 Amex 的地方用 Double Cash 或者 Arrival+。这好比就是最优化里,给定限制条件的情况下的次优解。
我倒很想知道,读到这里的你,请问玩卡入坑几年了,现在又在什么状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