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铁道镇源宿酒店两周体验

大家好,我是老帆,第一次投稿。

背景

我从2015年开始工作坐标SEA,家庭坐标YVR,每周工作日4天半在西雅图,周末两天半在温哥华,几年来每周驱车来回于两个国家。

别看美国的疫情后来最严重是TX FL CA NY,是否记得在刚爆发的最初两月,疫情漩涡一直是华州,当时华州华人自嘲WA是湖北,西雅图是武汉。3月初的时候已经知道,两国准备封关互不允许对方民众进入,尽管对我没有影响(毕竟我直系妻儿都在温哥华加上我本身有枫叶卡),但鉴于华州当时的形势和对于未来两国出入境政策的不确定,最终和家人决定尽早团聚。

2020年3月底,我辞了职,决定结束在SEA(美国)的所有一切,搬回温哥华和家人一起。按照当时加国的规定,入境后需自我隔离14天,有关执法人员会随机抽查入境者是否有遵守。虽然我完全可以在家隔离,但考虑到毕竟自己从当时的重灾区WA回来,谨防自己是无症状者而感染家人。于是有了这两周的酒店体验。其实这酒店就是一个公寓式大车店,就酒店本身而言没什么体验可言。Location和周边饮食倒是有亮点。

交通

租车。我临出发前一天才匆匆把自己在美国的车二手卖掉,当时所有二手车行都已闭门不营业,我是网上找到的买家。其实自己查过KBB估值也有1万多,平时我挺擅长议价的,只是当时心灰意冷走意已决,买家开价5k,我连还价都没有就成交了,我提了条件是办好过户手续后直接用这车载我到SEA机场。

我在美国的最后一辆车,出发前一天才卖掉。

当时能够提供SEA-YVR这样异地还车的就只有hertz和enterprise,只有机场取还没有local点可选,选了后者,也不需要用到什么会员等级,整个停车场几乎任你选。选了架mini van,开回住处,不到1小时收拾好所有家当,一个人住一个room其实也根本没什么家当。第二天出发,前一晚和房东告别,这几年的相处其实早已超越房东和租客的关系,我一家和房东一家都成了好朋友,几年来我们两家互相帮忙无数,这次告别,他家知道我家的情况,连最后一个月租都不肯收。

当时空空如也的西雅图机场car rental 中心

mini van 装好家当

预订

3/31-4/14,两个万豪7晚FN(35K),共14晚,看这博客的99%读者都会知道这7FN是怎么来的,我自己是两个集团合拼初期,还未贬值的时候换的。存了点几年换来的两个35K 7FN,已经延长了一次,20年中到期。本是打算刚好20年夏天和妻子一起放年假带孩子回国旅行的,本都换好北京瑞吉和广州W各7晚了,还有各程的机票都换好了…… 世事难料,想都没想过最后会以这种方式用掉。

到达

选择这家作为回加(家)隔离酒店,只有两个原因。第一,离我家很近,从酒店窗户可以见到家阳台看看儿子,标题第一张的酒店外观就是隔离完后从自家阳台拍过去的,中间最高那栋就是。第二,每一间客房都有厨房!有厨房!有厨房!还自带一整套厨具餐具!抽油烟机。酒店只有三种房型,我是基础升到了中级那种,就是一个studio吧,其实当时入住率不足一成,我估计凡住客要求升级都能给。隔离期间妻子三次到超市给我进货各种肉蔬水果油酱米面等,让酒店人员放在我门口。对于两周的隔离而言,这厨房太重要!(尽管两周期间我也点了几次外卖)

外观

大厦16层以下是源宿酒店,17以上是居民公寓。酒店大门和公寓大门位于前后不同街,酒店地址和公寓地址的门牌号和街名都不同,lobby也不同,住客和居民完全不会有交集。

开过美加边境通过border时,出示枫叶卡,说明了入境原因,搬回BC省和家人团聚,登记了隔离地址为本酒店,很快很顺利通过,边检员循例说句welcome back。直接开到酒店楼下停车场,CI后,酒店有几台机场用的行李推车,我推了两转把家当都临时搬上客房,准备开始两周的“度假”。搬好家当后,把车开到YVR机场还了车,叫辆Uber回酒店。这里吐槽一下温哥华,在全球网约车如此普遍的这些年,BC省直到2020年初才正式开通UBER和LYFT,成为司机的条件也比北美其它城市苛刻得多。我当天搭乘的那辆UBER司机,之前一天才申请通过做司机,我是他的第一个客人,他连driver APP都还不会用。

房间

看图,没什么好介绍。

就这么简单,卫浴间都没有拍,反正就是比大车店稍微条件好一点

妻子给我买的各种粮食,塞进雪柜

各种厨具餐具配备齐全,两周期间各种烹饪,煎炒,火锅…… 有一晚煎牛扒还触响了烟雾报警。

CI的时候说明要向东的房型,从酒店窗户能看到我家公寓的阳台,每天都可以看看儿子出阳台放风耍一耍。公寓有每年的地税,每月也有类似美国HOA的物业管理费。

长焦抓到儿子在阳台放风,隐约看到额头的纱布,原因下文会讲到

酒店的餐饮娱乐健身泳池等:完全没体验,有没有都不知道。

周边玩乐

向西步行800米有一个中央公园 Central Park,至于景色就别期望了,当地人平日跑步运动打球,饭后散步遛娃遛狗的。
向东步行300米是BC省最大的一个购物中心Metropolis。从美帝来温哥华旅行的话,谁会去逛mall?

来温哥华旅行的,一般都会选择住downtown,毕竟离主流景点近。温哥华的景点就那样了,什么史丹利公园,加拿大广场,煤气镇,华埠,各种博物馆。还有北温那个著名的什么吊桥,我觉得就是一个笑话骗游客的。煤气镇到过看完只有一声叹息,号称北美第二早的温哥华华埠(第一早是旧金山),因为毒品治安卫生问题,本地华人能避则避。

在美帝的同胞来温哥华旅行,我觉得有一个重要体验就是不用回国也可以安抚自己的亚洲胃。毕竟海外华人美食之都的称号不是吹的,大温的中餐水平冠绝北美,无出其右,坛客应该多少都有所听闻。源宿酒店位于大温的本那比市核心段,在大温,单单是本那比市甚至高贵林市的中餐水平就完爆美帝所有城市,更不用说温哥华市列治文市了,列治文绝对是北美中餐迷的朝圣地。温哥华的消费税12%,但餐饮方面下个馆子吃饭税却只有5%。不过注意大温除了中高档酒楼外,大部分平民化消费的中餐馆都是cash or debit only的。

说回源宿酒店,方圆画个圈一公里范围内有一百多家中餐业,单单是那些专卖奶茶果茶酸奶甜品的店就有几十家。源宿酒店所在这栋building的一楼就有两家很好的中餐馆,其中一家上海菜我疫情前吃过很多次没一次失望。我自己本身很喜欢上海菜和粤式早茶,大温的一些粤菜酒楼的早茶点心出品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广州香港的水平。

我对酒店的要求因旅程而异。如果是去海边湖边山林度假,当然要设施好的resort,毕竟大部分时间是在酒店享受的。但如果是例如去国家公园自驾,山间野外hiking,或者是去大城市深度游,我对住宿真没啥要求。去国家公园真不介意住大车店,反正都早出晚归各种拍日出日落的,回酒店就是睡个觉而已。去大城市的话,普通一个Inn足够,反正日间各种外出体验,探访当地友人,还有各种网红餐厅等着去打卡,还有空回酒廊享受甜点?呆在酒店游泳健身?

总结

如果你想打卡大温景点,那源宿酒店不会是个好选择,虽然坐轨道交通(当地人叫“天车skytrain“)到downtown也很方便。但如果想体验一下中餐美食之旅,或者想体验一下当地人日常市井生活,可以考虑一下。类似的万豪系还有列治文市的福朋酒店,福朋楼下也是百多家亚洲美食云集。

在源宿酒店一条马路之隔的丽晶广场,内有中餐厅数十家。

除了餐厅,一楼有一个类似国内的农贸市场,我时不时会走路过来买菜,能买到一些偏门食材例如鹅掌,牛心,猪肺。能体验一下国内那种和摊主虚寒问候,和邻居碰面聊家常的市井烟火气。

二楼有个food court,二十几个档口全是祖国大江南北各种风味。附近上班族的午间饭堂,疫情期间收起了大半座椅,保持食客间距。

前面提到的购物中心Metropolis,单是这个mall里就有三家大型超市,其中的T&T大统华超市在加拿大华人中无人不晓,和美国的连锁中超大华有些渊源。很多在美帝大农村只能网购的日韩小零食能在这购到。

还有我家楼下这家PriceSmart,也是大型中超,中文叫佳廉,我家日常下楼买菜买零食的主力地点,平时都是直接步行下楼采购,两周隔离期间妻子就是在这给我入货。

还有提一提温哥华兴旺的中餐行业也催生了很多外送公司,送货类型无所不含,尤其疫情期间几乎能想到的货品都能送上门。在美国我一般点外卖用Grubhub,中餐用chowbus,国内一般是美饿两家独大。但在温哥华的话选择非常多,经常有优惠,老外那些Ueat,Ddash,Skip就不用说了,单是华人外送平台就chowbus,熊猫,小红车,饭团,卡布,快送,囧囧,Easi,食无忧,老司机……当然了,游客来的话,也很少会用到这些吧?我在隔离期间,有几次实在不想自己弄了,用了几次饭团点送餐。

大温很多中餐厅的门口都这样贴着

两周“度假“期间在客房里做什么

源宿酒店的免费wifi速度还可以,和很多酒店一样,长期没活动不连接会自动断,再用再连接就好了。除了做饭躺床刷ipad刷关于疫情的新闻外,既然要离开美国了,自然各种打电话,登入各种账户,把美国电话号码注销掉,医保啥的都停掉,报该报的税,该改地址的改地址,关掉该关掉的卡。基本上,有年费的就只留了Chase的三个酒店卡洲际万豪凯悦。Hilton的Aspire三思后还是关掉了,没再降级,因为那些福利在加拿大实在很难再用上,当时心里也没底何时再能出去浪。另外Amex,BOA,巴克莱,C1,Citi都只保留一张免年费的。里程积分点数玩了这么多年了,该撸的几乎都撸尽了,不想再耗费精力了。Debit留了Chase的账号用来作美国的各种收益入账,还有嘉信银行的全球ATM免手续费那张。隔离的第一周,Chase账号收到了懂王派给的那经典的1200刀。
虽然不打算再回美国工作生活了,但以后至少疫情过后难免会再去美国旅行,到夏威夷度假,带孩子到加州佛州主题公园 。为了撇清税务问题,方便以后申请美国旅游Visa,我在隔离期间填写了407表,申请放弃美国绿卡,隔离完后寄了到USCIS。奇怪的是这个申请直到一年多后的今天依然是pending。我已经超过一年没回过美帝,按理说绿卡应该取消了。我也不知道407弃绿成功后那些需要SSN申请的信用卡是否还能保留,但至少今年懂王睡王派的600刀和1400刀我依然照常入账Chase。
两周期间,我也上网找了温哥华的工作,本来是可以隔离完毕后就直接上班,但我想留点时间给长期异地的家人,尤其是儿子。所以我直到隔离后几个月后才再工作。

4/14早上睡醒,步行回家开自家的车,到酒店收拾在西雅图的家当搬回家,正式结束源宿酒店两周体验,与家人团聚。

一年多后的今天,随着现在两国疫苗接种率持续高企,新增人数日渐回落,多个州省都陆续解除各种限制令,情况一片乐观,两国恢复通关指日可待。届时欢迎美帝的撸卡小伙伴光临温哥华游览。

数年来频密来往于两国,想说一些自己对于两国的看法,也会讲一些自己的故事,没兴趣的直接可以关掉浏览器。

两个国家的情况和区别其实字数限制内都不可能说得完。国内同胞看来,美加两国确实很相似又是盟友,对加拿大的印象可能和美国没啥区别,调侃“第51个州”。这几年因孟小姐的事又理所当然被国人称为美帝的跟尾狗。诚言,没来过加拿大之前,我也是这样的印象。

我2011年移民美国,头四年工作生活坐标在东南FL,习惯了FL的生活,2015年认识在温哥华的LD,现在的妻子,因为身份关系我无法长期在加拿大居留也无法工作,所以把坐标搬到了离温哥华最近的大城市西雅图,为的就是能方便经常来回相处。历历在目记得当时一个人连续狂奔开五天从最东南开到最西北,48个州能画出的最长一条对角线。

第一次到温哥华之前,我对加国不太了解,甚至以为:加拿大也是用华氏度,开车也是英里mile,以为加拿大能流通美元,同样是+1的国际电话区号,美加号码之间互打应该不算国际长途…… 但事实是相反的。搬到西雅图后,我很快安定了下来,也很快申请了nexus卡。每周末开到温哥华,每次过border,脑里要自动切换汽车米表数。

一开始我会先入为主的以WA的方式去想BC,例如妻子税单我会说W2表(其实应该叫T4表),一开始我想买酒,理所当然走去超市(BC省买酒只能在规定的liquor store,而且晚上11点后不可能买得到除了餐厅酒店,而在WA随便一个超市或加油站就能买到酒)。一开始我会想妻子的车是上哪家的保险,(在BC省车保险只有一家,就是BC省保险局ICBC,没错就是“工行”,是政府机构,车牌驾照都是由ICBC发,保险只有买它家别无选择),这感觉就是,加拿大明明是资本主义国家,怎么某些做法这么社会主义。在美国还能见到加拿大的TD银行,在温哥华是见不到Chase BOA的。类似的我一开始先入为主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很多,不详说了。

我们最关心的撸卡,加拿大也有类似此站的信用卡博客叫聚沙,但早有前人提过,加拿大信用卡无论从开卡奖励到各种福利,和美帝的卡都不是一个档次,我也没打算怎么撸加国的,至今只在2017开过一张加拿大版的Amex SPG(已绝版),肯定就是为了撸个开卡奖励毕竟SPG点值钱啊,再说加拿大日常消费对于Amex的接受度十分的低,中餐中超是不可能刷的,留着根本没用。就连年费高达700刀的加拿大版Amex白金,都有FTF,而美帝没年费免FTF的卡比比皆是。

大温的道路限速很慢,市内大部分地方是50km,居民区30km。50km就是30mile,刚开始每次从5号州际公路狂飙回温哥华,过border后都格外小心,很容易就speeding。还有温哥华市内很多路段,绿灯黄灯时的左转弯方式很独特,在美帝大农村开惯interstate的同学,刚到温哥华租车的话,还真不一定懂得如何在路口左转。还有就是大温市内绝大多数路口不允许U turn。刚开始幸好是WA驾照,在BC违规被截停几次都只是开罚单并不影响driving记录。后来2017年我拿到了枫叶卡,拿了BC驾照,依然只使用WA驾照在BC驾驶,反之回到WA就用BC驾照。

温哥华是雪粉的天堂,往北100多公里有顶级滑雪圣地惠斯勒,市内有三座难度不等的雪山滑雪场。我在SEA在NY,想去滑雪都只能周末休息日开一两小时到周边雪场,滑一次一个来回就是一整天。而在温哥华,雪季买个season pass,完全可以平时下班后开车去滑个一两小时后再开回家,第二天照常上班。

两国虽然是盟国,政治理念一致,但人民意识形态还是有些微区别,民间也并不完全像官方那样友好,其实官方间也不是时时都友好,例如懂王和土豆的面和心不和,例如睡王一上任就撤销了AB省的输油管项目……温哥华到美国几十公里,我认识两个温哥华本地老外,三十几岁,从来没去过美国。还有一个加拿大出生的台湾人,唯一一次去美国还是上学时学校组织去西雅图一日游。当然了,来往密切,在美国有很多亲戚的加拿大人也比比皆是。毕竟地理原因,加上政经因素,两国关系是没办法的,不好也得好,好也得维持。文化上,美国是大熔炉,鼓励种族融合,产生新的夹杂各种元素的美国文化。而加拿大则倡导多元文化,鼓励各族裔尽量保留维持自己的文化。难道温哥华的中餐如此正宗,和这个有关?

美加是3月21日正式封关的,禁止非必要跨境。记得国内爆发时期,新闻上报道有些省发生砸鄂A车吗?在美国失控的2020期间,温哥华本地新闻也有报道过各省发生对美国车牌的暴力不友好事件,有些美国人谎称要开到阿拉斯加,实际到加拿大旅游景点游玩,被发现后与加拿大当地人发生冲突。实际上,因为联邦政府一直呼吁停止跨省非必要旅行,所以甚至是相邻的BC省和艾伯塔AB省,也有发生对对方车牌不友好的报道。毕竟和美国一样是联邦制,各省都是各自为政各为私利的,西部几个省份长期和联邦政府貌合神离,甚至有一点分离倾向但民意占比不高。就连最西边两个相邻的BC和AB省,几年前因为输油管的事,两省从官方到民众都互怼了几年,说到底都是各为自省利益。

同样职位美国工资高一点,加拿大税率高一点但福利好一点。美国如果公司不帮你付保险的话还得自己掏钱,加拿大早已全面免费医疗。居民生活最看重的房价,看地段户型都差不多,温哥华算偏高。美元汇率比加元高,这几年长期1.2-1.3上下,但日常消费WA又比BC高,看你怎么生活。举例,同样是5000刀收入,WA和BC都是各自货币但日常生活商品价格,两地都是各自货币10刀一盒鸡蛋,3刀一支牛奶,10刀一个麦记combo,所以两地收入生活其实没差太多。除非是像过去几年的我,WA工作BC花,这也是为何我这样坚持了几年的原因。机遇原因我在西雅图的工作收入不错,远高于在温哥华找的工作的收入,所以在WA收入在BC花得挺爽。前文说到温哥华惊艳的中餐,所以这几年的生活是,周末在BC,我们家极少做饭,多数都是各种下馆子,温哥华下次馆子实在比WA便宜太多。而工作日回到WA,我却极少在外吃,多数自己弄。一来自己一个人下馆子也没意思,二来觉得比较贵之余,想起西雅图中餐的出品和温哥华一比较,也就没兴致在外吃了,三来我前文说过我和房东关系非常好,我和他们家人经常一起大家动手弄一顿丰盛晚餐小酌几杯。同样因为算上汇率的差价,我周末也会在BC超市采购一些生活用品周一带回WA,例如同样牌子的螺蛳粉,WA和BC的中超都是3.99刀/包,各自的货币,当然在BC购更合算。也经常会给房东帮忙买些东西带给他,例如在美国买不到的烧鹅。不过一些大件电子产品,在美国买却有极大价格优势,这些年我无数次帮BC的朋友帮买IphoneIpad,有时还专门开到邻近的免税波特兰购买电子产品。加拿大买电子产品除了没价格优势,还各种消费税碳税环保税。还有美国的油价优势,这几年我每周末回BC前都会在WA加满油,几乎从没在BC入过油。

简而言之,美国工作机会多,是一个大舞台给有志向的人展现自己才华,加拿大适合慢节奏安稳小日子。具体只有在两地都生活过才有体会,不多阐述。

加拿大的福利我简单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疫情期间的补助,懂王睡王给美国民众发放了三次1200+600+1400。而加拿大政府发给民众的是比美国多得多,单是BC省政府就发给BC省民两次2000,而加拿大联邦政府自去年3月开始发了4个月每月2000的疫情紧急补助(CERB)。9月起我们家又合符条件领取看护补助(CRCB)每月2000直到今年六月止,我们一家至今领取的各种疫情补助已接近3W加刀,而且领取这些并不影响我们两人都同时有工作收入,尽管不同于美国的补助不需纳税,加拿大的补助是需要纳税。当然了如此豪迈地给国民派钱也饱受争议,加拿大联邦政府普遍被认为是掏空往后几十年国库,需要未来几代人加税砍福利来还债。
第二个,产假。加拿大的公司给员工每生一个孩子放一年半的产假,其中头一年带薪,后半年无薪但可以选择提早上班。(我不清楚美国产假的政策)我们家儿子是2018年中温哥华出生,妻子在一年半产假期间,带着儿子回国探亲,能让身在国内的她父母,和我父母,都欢天喜地看看孙子,帮忙带带孩子,圆了妻子多年的孝敬心愿(她高中毕业后就到多伦多念书后一直大部分时间留在加拿大,十多年不在两老身边)。当然在她产假这段时间,我周末就极少回BC了,偶尔回去也是处理家事。产假结束后的2020年初,她回到温哥华公司重新上班才一个星期,就遇上百年大疫情,公司宣布全面在家办公,至今。

前文说我是2015认识LD,其实与其说是认识,不如说是重逢。我们在国内是高中同学,甚至座位曾是前后座,但那时并不熟,中学后完全没有消息,毕业后十多年在北美重遇,才知道她中学毕业后就去了多伦多读书。读书时我们的性格非常天差地别,我捣蛋高调,她内向文静,我们两个完全拉不到一块。所以记得大概是2016,我和她的事情在当年班级微信群传出后,震惊了所有旧同学,纷纷送上祝福。这么多年后都能遇上,诚言我们还是很有缘分的,曾经她以交换生身份参于加拿大代表团08年奥运的组织翻译工作。而我在国内时是体制内,移民前一年调入了2010亚运组委会工作了半年。所以为啥我们原本计划的两个35k 7FN打算用在北京和广州,因为理想中是计划着大家互相带着孩子旧地重游。

早在2017年,我就拿到了枫叶卡,我们也早就把家安在温哥华,但因为当时在温哥华找的工作并不理想,收入远不如WA,自己确实心里不舍得西雅图的工作,所以我当时有点自私的决定要继续这种两头奔的生活,我告诉她,这只是暂时的,不会很久,等我做到一定时间,厌倦了这份工作,我肯定就马上回家团聚一起。妻子性格比较缺乏安全感,肯定希望一家人齐齐整整在一起不要分开。她其实并不乐意,但也无奈接受。就这样我维持着这工作到了2020年3月。期间我无法体会她独自怀孕,老公却长期不在身边的辛酸,我们也错过了很多的纪念日,我错过了儿子出生的那一刻,错过了儿子满周岁生日……现在回想真的很遗憾,同时也觉得很对不起两母子,真心觉得自己很自私,表面上是为了为家能多挣一点,其实是舍不得一份工作和不想面对自我价值上的挫折。

2020年初祖国发生的事,每天下班刷新闻看到的各种家庭生离死别,难免触动念家的心,担心着远在祖国封锁在家的自己父母,想念着在100多英里外独自照顾着家的妻儿。二三月份,随着WA一天一天成为全美漩涡中心,新增人数每日位列各州之首,妻子每天担心着我,每早叮嘱我口罩洗手消毒。因为担心我是无症状者,安全起见,从三月开始我一连几个星期都没回BC家。(当时十分天真地想,等疫情下去之后,一切安全了,再回去一家相聚)

三月下旬的一天,接到妻子从医院发来的一张图片,彻底崩溃了。妻子因为在家办公处理公司文档,无暇每一刻都照看才学会走路蹦跳不久的儿子,额头重摔到床框破裂血流不止,当爹的看着图片那个心疼……当时的我第一反应居然还有点责怪她为什么没把儿子看好。

当即我请了假,几个小时后赶到温哥华的省儿童医院(BC Children),找到她们,看着儿子边大声哭叫边缝完针,妻子一直在抽泣,撞伤的眉毛位置如果再向下偏两厘米儿子就瞎了。包扎好之后回到家,我当即打电话给我上司说明情况,马上辞职,第二天回去处理后续手尾。

可是当我在西雅图十万火急做各种交接,各种收拾手尾的几天,还是再次发生了悲剧。儿子缝针后的几天,晚上睡觉时因为疼痒难耐,年纪太小又不懂自我克制,自己抓痒伤口抓开了纱布,伤口再次被捅破。根据妻子后来描述,当时简直是血流成河,比第一次撞伤时的血多得多,她说下面这照片上包了纱布后显示的血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流了十倍都不止,儿子不知是又睡着了还是疼得晕过去了。她大半夜独自为儿子止血包纱布,抱着儿子下楼开车去医院,老公又不在身旁,白天还要上班,那种无助的感觉简直想死的心都有。坛里当妈的估计都能感同身受。

这也是为什么我前文说到,如此归家心切走意已决,把车卖掉时连还价都懒得还,一心只想尽快回家,和家人不再分开。我欠下她们的太多,错过了孩子太多,尽管妻子平日经常对着孩子说起爸爸,但每次回BC家,喊孩子名字的时候,望着孩子看我那种陌生又疑惑的眼神,心里一阵冰凉。很早就可以喊妈妈已经喊得滚瓜烂熟了,却一直不会主动喊爸爸,在西雅图时每次和妻子ipad视频,看到孩子都犹如梦游好像根本不知道我是谁。我真的很后悔自己当初的自私,2020种种事情都令我领悟并坚定作出决定,我不能再错过孩子的成长。我和妻子这么有缘才能重遇上,这么幸运有个这么好的可爱儿子,我不能亲手毁了这个家。

两周隔离完毕后,回家和妻儿相拥。我先没有出去工作,在家呆了几个月,亲身体会到维持一个家,照顾一个孩子有多么不容易,繁琐的日常家务,妻子边在家工作处理业务还要边看着儿子,还要给儿子弄各种营养食物,换纸尿布搞卫生擦屎尿……我以前只顾自己在西雅图的工作是多么的自私和不负责任。自从回家团聚后,我承担起了家里绝大部分的家务,妻子坦言如释重负。

我的诚意感动了天,感染了孩子,很快孩子对我不再陌生,老喊着要跟爸爸玩扭我抱,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眉毛上的伤口恢复得不错,疤痕不太明显。很庆幸不再错过孩子的成长,一起和他度过两周岁生日。

一家齐整后,命运也眷顾我们,去年底,赐给了我们家一份宝贵的礼物:儿子要做哥哥了!妻子预产21年中,天赐给了他一个妹妹!和哥哥刚好相差3岁以后能同一个月过生日。届时妻子将再度放一年半的产假,期待着我们一家四口届时一起回国探亲,我也是十年没在两老身边,这次好好尽孝道。这次我还打算慢慢逛一下久别的祖国,感受一下大江南北这十年的风采。不过由于两个孩子是加拿大籍,以现在恶劣的中加关系,还有疫情情况,不知届时祖国的签证申请政策会如何?期望顺利。

完……


若喜欢本文,别忘了给个五星好评哦!

[Total: 49   Average: 4.1/5]
Disclaimer: The responses below are not provided or commissioned by the bank advertiser. Responses have not been reviewed, approved, or otherwise endorsed by the bank advertiser. It is not the bank advertiser's responsibility to ensure all posts and/or questions are answered.